首页>>知识产权动态

新华社专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
日期:2013-03-06   来源:新华网   浏览:2931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3日就专利申请与科技创新力、西方知识产权遏制、电子化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知识产权合作等热点话题,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这意味着什么?

  田力普:2012年全球申请了210多万件新的专利,中国有约65万件,占30%。但数量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体现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核心是专利拥有量:首先要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知识产权;其次是授权量,通过全球检索、审查,显示技术水平全球领先;还要实施,投产,获得回报。

  中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到现在只有80万,很少。从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认识,到开始投入;从过去的模仿到现在的创新;从专利的申请到专利的授权拥有、实施投产,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处于过程的初期。

  “十二五”期间,中国专利指标是每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为3.3件,去年这一数量已达到3.2件,今年就能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

  新华社记者: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并不意味着一流的创新力,一些专利被认为没有技术含量和生产力。我们离真正的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田力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他有第一件专利开始,哪怕是模仿别人的、低端的、发明高度很低的大路货,但只要稍微有一点点改进,就不能看不起。我们鼓励一个从无到有的变化,有了第一件,才会去开发第二件,企业不可能一下子成为“苹果”。

  确实有人在指责,中国专利这么多,却根本算不上一个创新型国家。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而从十六大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至今不过十年。

  新华社记者:中国离科技类的诺贝尔奖有多远?

  田力普:公元前后800年,中国科技都达到全球领先。然而,自宋代开始,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开始被压抑;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发生让西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国却闭关自守,走向落后,国家没有建立鼓励创新的法律体系、制度、环境……中国一步步从曾经的创新型国家走向模仿型国家。

  因此,中国迄今未获科技类诺贝尔奖,有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等多种原因。对此,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急于求成。

  如今,我们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一场革命。从模仿、抄袭、借鉴,转移到自己发明、创造、创意,这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时间。

  新华社记者: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主导新一轮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变革,中国如何应对?

  田力普:西方对于中国的创新势头一直有担忧。近代以来,都是发达国家以高投入、高回报,占据全球创新的制高点。

  因此,西方国家习惯于并希望中国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当我们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想自己创新,占据技术、知识产权的制高点时,他们内心是焦虑的。

  不难理解这样的悖论:为什么中国过去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没有专利时,没人说事,现在有这么多专利,反而有人指责了。因为知识产权背后的无形创造力,代表着西方的核心利益所在。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国际社会要致力于一个全面均衡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使知识产权制度惠及全球各国人民,而非个别群体。人类的知识财富是全人类的。(新华网 记者 任沁沁 顾瑞珍)



大连瑞博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电 话:13840849400
传 真:0411-82528409
邮 箱:dlborui@126.com
网 址:www.dlborui.com
邮 编:116000
地 址:大连市中山区友好路101号曼哈顿B座3713室

大连瑞博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支持奈特商务网 备案中 Copyright © www.dlboru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