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新闻

微生物专利保藏量与发放率如何齐飞
日期:2013-10-10   来源:知识产权报   浏览:2503次

     提起微生物,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只能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如果把微生物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奶酪、面包、泡菜、啤酒等联系在一起,也许你就不会对它感到陌生了。

  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了食品、医药、工农业等领域,此外,在工业发酵、各种酶制剂制造、塑料降解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因此,业界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活体的微生物菌种就是一个自动化的生产工厂。

  然而,和一般专利不同的是,生物技术类发明专利申请人除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文件外,还需将发明所涉及的微生物菌种寄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认的保藏机构保藏并向公众发放。可以说,专利微生物菌种保藏量和发放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物技术上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活跃程度。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国际保藏机构2001年至2012年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我国专利微生物年新增保藏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位,保藏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2012年新增的保藏量占当年世界新增保藏总量的近一半。不过,遗憾的是,在最能反映专利微生物研究活跃程度的发放率这一指标上,我国专利微生物的发放率只有2.63%,远远低于23.55%的世界平均发放率,这表明我国微生物的应用潜力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有关专家表示,应尽快改变专利菌种保藏与发放中“重保藏、轻发放,重专利权人利益保护、忽视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的局面,在促进专利微生物菌种研究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

  专利保藏量位居前列

  低发放率需引起重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国际保藏机构2001年至2012年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中国专利微生物年新增保藏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位,且保藏总量达到1.2029万株,超过日本的1.0575万株,仅次于美国的3.2277万株,位居世界第二位。

  在专利微生物菌种发放方面,2012年,41个国际保藏机构共向社会研究者发放2139株专利微生物菌种,专利微生物菌种的发放率为23.55%。其中,中国在2012年发放69株,占全球2012年发放量的3.2%;美国在2012年发放1639株,占全球2012年发放量的76.62%。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保藏量的持续上升可以得出3个结论:一是说明我国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二是我国把生物产业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这说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已意识到微生物保藏事关生物产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国外已经把中国定位成未来的一个重要市场,并提前展开了微生物知识产权布局。未来,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微生物相关企业竞争的高地。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则强调,发放率是专利菌种发放量占专利菌种保藏量的比率。我国虽然在保藏量上连续多年位居前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发放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专利微生物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尽管菌种的发放不等同于产业化转化率,但我国在专利保藏量和发放率上出现严重不匹配,应该引起重视,在保证量增的情况下,还要加强质的提升。”上述人士表示。

  对于微生物专利菌种的发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除专利申请人和被授权人外,专利菌种发放后,研究者仅能对菌种从事科学研究,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未经专利权人同意,将菌种直接用于生产就属侵权。

  加强微生物保藏宣传

  提高保藏公众认知度

  那么,造成我国专利微生物发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实现专利微生物产业化过程中又存在哪些困难?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他们分别从技术角度和产业角度进行了分析。

  马波认为,造成我国专利微生物发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保藏机构的权威性尚得不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同。比如用于医药生产的微生物来源,保藏机构目前还没有相对应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其次是保藏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企业较难快速获取所需的信息,和保藏机构的互动性较差。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专利微生物保藏的认知度不够是导致发放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公众还不知道通过合法途径,可以从保藏机构获取有价值的专利微生物。保藏机构是一个中立的机构,既要保护专利申请人利益,也要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其职责是通过技术手段,确保专利申请人寄存的微生物菌种在专利有效期内的存活性和遗传特性的稳定,并向合法的第三方发放。”该人士表示。

  从欧美国家的成熟发展模式来看,美国菌种保藏中心成立于1925年,存储的各类菌种资源丰富,已形成了获取、鉴定、保存、研发和分配生物材料、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等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成为社会公众获取微生物资源的重要途径,为推动美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提高微生物专利的产业化率还有赖于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一件好的专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应用价值,但不少专利权人担心自己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研究成果会遭到其他人的窃取和仿制。因此,我国应加强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畅通交流和互动平台

  创造良好产业化环境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微生物相关的专利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关于如何对专利微生物有效利用的讨论也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最为关心的话题。

  马波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对专利微生物保藏以及保藏机构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保藏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能够为专利权人找到与之匹配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相关企业快速找到所需的有关专利技术,加强沟通交流和信息互通,真正实现为技术找项目、为企业找技术。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指出,专利微生物的保藏和发放已在全世界实施半个世纪,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我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背景下,适当对专利微生物菌种进行合理开放与应用,对于加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这位业内人士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从政策、资金上加强引导和鼓励专利权人将专利微生物积极投入到产业化应用中,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康)

大连瑞博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电 话:13840849400
传 真:0411-82528409
邮 箱:dlborui@126.com
网 址:www.dlborui.com
邮 编:116000
地 址:大连市中山区友好路101号曼哈顿B座3713室

大连瑞博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支持奈特商务网 备案中 Copyright © www.dlborui.com